第一问答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8|回复: 0

浅谈对文学性质的理解

[复制链接]

2

主题

4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12-4 13: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学的性质是指文学本身具有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及人文学科的内在特性。当然,文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人类对文学性质的认识也是一直在发展和变化中的。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唯物论基础上,融合古今中外研究的优秀成果,从社会意识形态、审美和语言这三个重要的方面,给我们深刻地揭示了文学的基本性质。现在我将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谈一谈我对文学的基本性质以及其表现出来的特有属性的理解。
一、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总的来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物质世界的产物。文学产生于社会,但也受一定社会的制约和决定,例如每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的文学思潮,中世纪的人文主义,由于现实宗教的影响,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是宣扬宗教,以神性取代人性,例如“荷马史诗”里的“神话故事”,“教会文学”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从浪漫主义思潮到现实主义思潮的转变,透露着人们对现实的失望,对浪漫主义非理性的反思。但是与此同时,文学也反作用于社会,例如:“教会文学”的传播,促进了宗教的普及。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总是反映和表现社会时代的本质和发展。一个盛极一时的时代不会出现大局面的衰败文学现象,而是尽情的歌颂时代的繁华。
1、文学的认识性

(1)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有些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有的则加入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就拿《西游记》来说,西天取经里的史实是唐代高僧玄奘西行求佛事件,然而《西游记》里的取经之路,却多了孙悟空等正义代表,以及各路邪恶势力,通过正义和邪恶的对抗,高度赞扬了正义一方的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深刻地揭示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以及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寄托了作者关于社会与人生的理想。
(2)文学作品蕴含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作者作为社会生活的个体,也同样生活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之下,但是有又不同于普通人,他们更善于抓捕到社会现象下透露出来的生活本质。例如《一地鸡毛》它真实地生动地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的规律,深刻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形势给人们内心和外在的变化。生活不仅仅追求诗和远方,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世俗琐事下的“一地鸡毛”。
(3)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整体把握。例如:《茶花女》通过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对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提出了血泪控诉。
2、文学的倾向性

(1)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揭露了当时残酷不公的法典和秩序,猛烈抨击了那种人们饿死可以而偷面包却要坐牢的社会制度,谴责了那些安于现状和铁石心肠的市民在面对处于困境中的他人时的那种袖手旁观的冷漠态度。体现了雨果人道主义的关怀思想,体现了他对资产阶级法律道德的虚伪以及贵族生活的荒淫无耻的唾弃。
(2)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不能为了观念的东西而放弃现实的真实性。例如:雨果的作品《悲惨世界》中融入了从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到反对“七月王朝”的人民起义这一阶段的历史,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状况。虽然雨果同情人们的苦难控诉社会的黑暗,但是尊重起义失败的结果,赞扬的参与起义的学生。
3、文学的实践性

(1)文学对政治实践的影响。巴金的《随想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反思“文化大革命”,批判“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以冷峻的笔触真实地反映了人们所受的苦难,记录下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受折磨时的痛苦的心灵轨迹,具有警醒今人教育后代的力量。而其对历史的反思和对自己的解剖更是充分的显示出作者本人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
(2)文学对经济、社会变革的影响。《班主任》直接性地揭露了“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对青少年造成严重后果和心灵创伤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对这一问题的持续关注和对青少年健康心理进行正确领导。
(3)文学对人的精神和观念的影响。文学具有精神激励作用,积极的思想意识促进人积极向上,而消极的思想则会使人颓靡不振、心情低落。前者比如《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后者比如《活着》《人间失格》等。
二、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1、文学的情感性

(1)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一个好的审美作品总会在人的心理泛起涟漪,无论是如春风般平和舒畅还是如夏雨般倾盆下泻,都是审美情感的体现,我们会和作者传递出的情感接上信号,然后跟随作者以及作者笔下的主人公一起体会人间最好的温暖,或者蒙受世上最冤的委屈亦或者承受世间最苦的磨难。这样的情感共鸣,会让我们在阅读的片刻时光里,体味他人的人间百味,我们会感慨《茶花女》的盛世美颜就此香消玉殒,到最后都没有见到阿尔芒;我们也会痛斥为什么沙威前期一直不愿意放弃对冉.阿让的追捕;我们更会去浮现战争中人们的血肉横飞的画面、感受生死别离的痛苦......
(2)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许多的文学作品不仅仅表现创作者的感性主观和情感体验,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知性认知合理性观念。我们往往可以通过情感的感受,去接收到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思想。例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
2、文学的形象性

(1)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每个文学作品中都会有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她(他)总是具象可感的,生动鲜活的;会有着相对应的时代环境和背景形象,无论是金碧辉煌的宫殿还是破破烂烂的草屋;会有随主人公心境变化的包含痛苦的瓢泼大雨也会有清风徐来的肆意潇洒。
(2)文学形象是具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文学形象主要是作家的艺术心灵创造的产物,是具有高度创造精神的精神活动的结晶。比如,《丰乳肥臀》里的上官鲁氏,是作者出于对母亲的歌颂。这本书写一个母亲并希望她能代表天下的母亲,是歌颂一个母亲并企望能借此歌颂天下的母亲。小说确确实实可以说是“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献给母亲与大地” 小说赋予上官鲁氏以忍辱负重、坚韧不拔、善良、富有反抗精神、勇敢等优良品性便是对她作为母亲的一种赞美。再如《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他是美丑善恶的辩证组合体,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多元的人、看到了多样化的人性。
3、文学的超越性

(1)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超越。人在文学中能动的刻画自然并且表达自身的感受,并且调动人体感官的幻想与联想,实现对自然状况的精神超越。例如《呼啸山庄》作为一部具有哥特式传统的小说,在这本小说中,“树”这一意象被扭曲了,像极了狂暴下挣扎的枝干,也连通了小说主人公“希思克里夫”以及“凯瑟琳”的内心,是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充斥着荒诞与恐怖,也暗示了故事中纠缠的爱恨情仇。
(2)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文学审美使人在想象中摆脱现实社会关系的束缚,实现一定程度上的精神超越。人们也常常在文学中寻找理想、追求理想。所以,在文学中充满着脱离现实的理想社会的意象、空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在《挪威的森林》里就有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疗养院“阿美寮”,在那里空气清新,生活自由,能够逃离现代社会个人带来的种种伤害,逃避一切不相关的社会交流。在那里,无论是玲子还是直子都能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被外界所打扰。
(3)对人自我的超越。文学的审美是心灵的自由活动。文学追求完美人性和理想社会的人生信条,是对社会道义的弘扬。而作家所展示出来的文章主题,与主人公的个人信仰都流露出作者的社会的主观反映,凸显作家作文文化宣传者的社会责任担当。往往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残忍腐败迫害、什么是人道主义关怀......并且告诉我们什么是值得推崇的社会道义,“让我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1、文学的间接性

文学是非直观性的,是以抽象符号即语言符号来表现艺术形象的,这些符号的转变,需要通过内在的感官来感受这些形象,形成相应的心理表象和情感体验。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心理空间以及审美想象的天地。例如《挪威的森林》中,渡边把活泼率真的绿子比作春天的森林里迎面走来的毛茸茸的圆鼓鼓的可爱小熊,让我们可以直面的感受到绿子的青春、温暖而又积极向上的气息。而围绕着直子的总是阴暗潮湿的环境,一口干枯的摇摇欲坠的黑井,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阴暗死亡。我们也可以在小仲马对茶花女玛格丽特的出场描写中,瞥见茶花女倾国倾城的容貌以及其奢靡放纵的妓女生活,感受这些从文字中透露出来的空虚与颓靡。
2、文学的精神性

文学由于文字的间接性,从而传达了人类精神的丰富性以及深刻性,更加贴近人的心灵,引起灵魂深处的共鸣。《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在希斯克里夫的离开后
像疯了一样地疯狂地找希思克里夫,雨夜无尽的寒冷和黑暗吞噬着凯瑟琳的身体,腐蚀着她的灵魂。我们可以感受到凯瑟琳失去灵魂挚爱的痛苦,也能感受到希斯克里夫的被背叛后的绝望。《悲惨世界》里“头脑中的风暴”这一章对冉.阿让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善恶转变的挣扎,围绕着“留在天堂做魔鬼,或是回到地狱做天使”这个问题,冉阿让内心经过了复杂而激烈的斗争。让我们随着冉.阿让一起在命运面前作出艰难选择的同时痛斥社会的不公。
3、文学的蕴藉性

每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背后都有着意味深长的特性,充满着耐人寻味的魅力。文学语言具有抽象性、模糊性以及不确定性,每个读者的知识积累、社会背景、精神涵养都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产生自我的感受,做出自我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作品所涵盖的内容只能由读者去发掘。比如《呼啸山庄》中最后小凯瑟琳与哈里顿结局的安排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希斯克里夫放弃复仇后的一个人性的升华,意味着希斯克里夫的人性复苏,也可以说暗示了希斯克里夫与凯瑟琳结局的另外一种可能性,是对他们爱情悲剧的某种感慨的收尾。让我们看到了资本社会下的人性的复归。《挪威的森林》里强大而又自律的直子姐姐最终走向了自杀,那么另外一个相似的正在麻痹自我的强者——永泽,他始终认为“只要足够强大,就不会被生活的不堪所追逐。”那么如果有一天,他遭受了从未承受过的打击,他是否也会像直子的姐姐一样走向自杀这一条路呢?在这本小说里,每个人都被笼罩着死亡的阴影,每个人自我救赎路上的选择都指向村上春树的孤独感与生死观,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审美滋味与灵魂思考。
只有具有内在思想的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生活,站在一定的立场上,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进行具象化外向化,然后再呈现在众人的视线里,成为一种具象化的思想,才会形成社会意识形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主观想法和自己的内在感受,但不是每一个人的想法都可以称之为“文学”;文学它是具备审美价值的,它游走于现实与虚构之间,充满想象更是溢满情感;文学是特殊符号与主体精神的连接,给予我们独特的感受;文学它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却又在完整之余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去感受它留给我们的无限意味。
总而言之,正是文学的这些特性,让文学独一无二独具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第一问答网

GMT+8, 2025-4-20 01:53 , Processed in 0.29623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