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问答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3|回复: 4

传统文学,死得很冤

[复制链接]

5

主题

6

帖子

1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6
发表于 2022-12-25 09: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几年以前,沈阳作家协会有个洪姓作家,在大街上乞讨,号称“北丐”,他用这种形式告诉大众,传统文学没活路了。
的确,现代社会,在正规出版社出版一本纸质书,太难了,除了那些名家或者名作有出版社给你免费运作、而且给你版税之外,大多数人在审核通过之后,需要自己买书号,然后拿着自己找厂家印刷的书,求爷爷告奶奶地卖,人缘好的话,能将印刷费与书号费赚回来,人缘稍微差一点的,除了收获一大堆祝贺词和一大堆丢在门洞的书之外,一无所获。所以,传统作家才发出哀叹:传统文学已死,有事烧纸。
很多人将矛头指向出版社,说这都是出版社的责任,出不了书、赚不回本,是因为出版渠道不畅、宣传力度不够。
出版社也很冤,一般的传统文学作品根本卖不出去,亏本的事干一两次还能行,敞开盒子亏,没人亏得起。
也有人批评现代社会的读者,太浮躁、太浅薄、层次太低,热衷于那些下三滥的网络文学,不喜欢严肃的传统文学。
读者不禁一句:“靠!”。真是人在家中坐,黑锅天上来。你们传统文学阳春白雪,你们了不起,你们高大上,行不行?我就一俗人,不喜欢怎么地?惹不起咱总躲得起。
就这样,传统文学进入不了最广阔的市场,拿不到资金支持,反过来就挫伤了作家的创作激情,没多少人愿意写了,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死结。
当然,传统作家中也有名利双收的,比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尽管奖项在国内存在立场争议,但不可否认他享誉全球,获得一次性奖励500万。这是不是可以说明,莫言让传统文学再次焕发了生机,因为他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死结,让人相信“世间尚有两全法,不负文学不负卿”。但世间能有几个莫言?全中国几亿文学爱好者,也才出那么一个,他的路谁能复制得了?
即便是莫言这个站在传统文学金字塔最顶端的牛人,他最辉煌的那一年,收入在网络文学世界中还站不到第一梯队。几个初出校门、甚至还根本没有出校门的大学生,一边写书一边上传,点击过亿,年收入以千万为单位。
莫言的获奖,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学焕发生机,恰恰印证了传统文学真的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最强的、千年才出的、崛起之路无法复制的、图腾式的高手出场了,但仅就商业价值方面,却被不少网络作家弹指间秒杀,能让人说啥?网文强者,恐怖如斯!
对于传统作家“在地狱仰望天堂”的坚守,我必须保持敬意。但我依然觉得,传统文学世界,有些误区。
第一个误区:传统文学的标志是文学语言
我们看一篇作品,很容易就能区分它是传统文学还是一般性的休闲文字或者网络文学。最主要的区分方式就是看他是怎么描写事物的。
如果有人写海浪“海天相接的地方,乌突突的云将天地都吞了进去,还在贪婪地吞着、咀嚼着,黑压压的海水压抑地滚动、嘶吼,就像是一个不甘心被强暴的女人……”不必说,这一定是传统文学。因为这种描写方式,就是典型的传统手法。
而网络文学,不是这样。写同样的海浪没准就是八个字:“乌云漫天,大海翻波”,完事。
一般休闲记事呢?“满天都是云啊,涨潮了,宝宝怕怕”。配上一张臭美自拍,上传朋友圈。
久而久之,传统作家或者资深传统文学鉴赏者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定势:写传统文学,必须要有“文学语言”,什么叫“文学语言”呢?就是用词考究,语法精准,修饰得体,跟口语化的文字是有区别的。
在这种思维定势之下,传统作家热衷于“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杨树,另一棵也是杨树”的表现手法,而且推陈出新,演绎了更加复杂的手法,开个房门,他们能从手上的筋写起,吃个饭,他们能拿八个形容词刻画一粒米,出个门一定要有大段的心理活动或者穿戴的形容、比喻……
这些,就是现代年轻人比较不认同的地方:能好好说话不?我就想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老是不写事,就顾着给我补语法课。宝宝不想补课,宝宝累,不想看……
作家心里更苦,你以为这些形容词那么简单,我绞尽脑汁的容易吗我?文学是有文学语言的,有套路的,我是作家,每一个字下去都是有讲究的,能那么随便吗?
瞧瞧,鸿沟就这么形成了。
传统作家不轻视每一个文字、事事追求极致的写作态度,理应占据道义的高点,古代一直是如此,可为什么到了现代社会,会被边缘化?
我的理解是:时代变了,受众群体、阅读的目的全都变了。
在古代乃至近现代,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理解微言大义,是为了提升自己,所以,那个时候的作家肩负着引路人的职责,你的理念会影响一大批人,你的用词造句也会被读者当成范本,你不能马虎,稍一马虎就是遗害无穷。
现代社会,教育全面普及,除课本之外,其它书籍基本丧失传导微言大义的功能。而现代社会又是快节奏的社会,人的压力相对较大,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人看书,是为了消遣,为了排解压力,为了取得身心的愉悦(当然,也有读者还是以提升自己为目的的,但就数量而言,跟前者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大多数读者阅读目的已经发生了变化。
阅读目的、受众群体一变,阅读的选择自然也就有了巨变。
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年轻人宁愿看段子、看抖音、看天马行空的网络小说,也不愿意欣赏作家们费尽心血创作的作品的根本原因。压根儿就不是读者层次高与低的问题,而是读者的目的跟你预设的目的不一致。
有些作家哀叹:这么说,难道传统文学真的只有死路一条吗?我觉得倒也未必,关键是看你对传统文学是怎么定位的。
我一直认为,传统文学的判定标准,根本不是格式化的“文学语言”,而是它的内容、它体现的观点、它指引的方向,至于文学表现手法,只是一种工具运用方式,压根儿就不是重点。
一部作品,只要它是取材于社会,反映的是社会问题,其中的价值观与相对应的时代相融。那它就是传统文学——跟它来自于报刊、杂志、纸质书还是网络,完全无关。
改变了这种固有的思维,传统文学就获得了新生,对接读者的喜好,用更生动、更灵活、更简洁的表现手法书写社会百态,有何不可?
第二个误区:文学形式固然多变,但判定标准不变
可能很多人会反对:用那种“小儿科”的白话写作,文字失去了美感,作品的层次也就拉低了,也就没有了文学的价值。
我说它是一个误区,只因为历史上,文学的判定标准其实一直都在改变。
《诗经》收录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里面的诗大部分都是四言一句,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这些诗的韵律、章法与我们熟悉的古诗有很大区别,但在那个时代就是诗的正统,如果将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拿到那个时代,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会被文化正统斥为浅薄的。
但在唐朝之后,李白、王维这些诗人,诗中少有晦涩,多是众人一听就懂的词儿,“白话”诗渐渐兴起,流传千古,谁能说它浅薄低端?
如果说“白话”诗歌,众人经历的只是“润物细无声”的接受过程,那么,宋朝实实在在掀起过一场关于文风标准判定的大风暴。
宋朝初期,崇尚“西昆体”,吟风弄月,借古喻今。但后来太学讲师石介将它一顿炮轰,骂“西昆体”浮华淫巧,他本人极其崇尚“太学体”,太学体讲究“险怪奇涩”。因为石介是“国立最高学府”的讲师,他的喜好影响了很大一批学子,也渐渐影响到了主持科考的考官,考官喜欢太学体,你让那些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们怎么办?不管喜欢不喜欢,都必须视其为唯一正确的文风,否则,你就别想考上。
所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写文必须太学体。
哪怕是一代文豪欧阳修,在参加科举考试时,也只能使用太学体,其实,他内心是极其痛恨这种“有话就是不好好说”的太学体的,没上位之前,只能视其为“文风正确”,等到他当权之后,他也是借主持贡生考试的机会,大力整顿太学体。
其间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太学生刘几是传统的“太学体”继承人,试卷上写了一段话:“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用字看似古奥,其实很别扭,意思无非是说,天地交合,万物产生,然后圣人就出来了。欧阳修便就着他的韵脚,风趣而又犀利地续道:“秀才剌,试官刷!”意思是这秀才学问不行,试官不会录取!
用如今的眼光看,“太学体”确实存在不少弊病,但在那个时代,谁敢这么说?谁敢不将其视为唯一正确的文风?
所以说,文学评判的标准,也是会改变的,不符合今天标准的东西,没准成为后世的“文风正确”,这一点,欧阳修同样作出了表率,他的《醉翁亭记》通俗易懂,文风朴实,在当时被抱残守缺的“太学派”痛批,依然不妨碍其流传千古。
还有《西游记》、《红楼梦》,两书在成书之时,正统文坛是不屑一顾的,荒诞、低俗是它们的两大原罪,他们的作者,更是与当时文风标准格格不入,所以在科举上都是屡屡受挫,但现在再看,他们的名字会被后人记住至少几百年,当时代表文坛正统的那些人呢?科举状元呢?都只是历史的尘埃而已。
我相信这些历史中,代表着正统与评判标准的文化宗师们,打压欧阳修、吴承恩、曹雪芹等非主流文风之时,或许并无私心,无关私德,他们只是相信自己的评判标准是客观的,他们对事不对人。但他们并没有认真思考过,他们所坚守的所谓标准,是对是错,经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我们今天很多人,其实也是这样,坚守着自己心底的那把尺子,喜欢说上一句:我客观评价下,对事不对人,传统文学应该……说到这里,请暂时停一停,我们需要一个反思,我们理直气壮说的那个“应该”,在若干年后,是否还是“应该”。我们更需要反思,我们坚守的评判标准,是我们自己的喜好标准,还是社会大众喜欢的标准。我们心里,是不是也住着一个“石介”?
传统文学作品卖不动,已经清楚地说明:传统文学“有权评判人”的评判标准,跟社会大众心里的那把尺子,并不完全吻合。先别急着用读者“低端、浮躁”去“甩锅”,反思一下没坏处。
第三个误区:通俗文学,只是“快餐”
所谓快餐,就制作而言,简单,就价值而言,廉价。
一般人眼中,通俗文学的用词随便随意,甚不讲究,精美度是远远不如传统文学的字斟句酌、花团锦簇的。前者一看就是“大路货”,后者才是精品。
关于字词讲究,我自己总结了文字运用四个阶段(不一定正确,仅代表个人看法)。
文字运用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强调语法基本功,对修辞、高深的技巧暂且忽略。只要能将想说的话说清楚,也就行了。
文字运用的第二阶段:追求技巧的阶段。写东西说清楚事情只是基础,追求文字美感才是目的,所以,这一阶段的人,喜欢用最华丽的形容词、最精致的笔触去“妙笔生花”。
文字运用的第三阶段:将写作上升到“艺术”的阶段,每个细节都有用意、每个用词都精致入微,将一篇文章联结起来,就成了一件精致无双的艺术品,任人用放大镜,都很难找到瑕疵。
文字运用的第四阶段:跳出修饰而进入“返璞归真”的境界,不再刻意追求文字的修饰,大巧不工,大道无形。
古人喜欢用“花”来形容美人,我也用“花”来形容这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说它是纸上画的花,所有人一眼都能看出它有花的形状,但这花儿是死的,是呆板的,没有香气,更没有生机与灵气。
第二阶段,我说它是塑料花,看起来艳丽,漂亮而又精致,但它本质上还不是花。
第三阶段,我说它是养在花盆里精致的花,它香气逼人、它灵动动人、它也能生长,但它却脱不了匠气,所以它只能是艺术品。
第四阶段,才是真正生长于悬崖、山坡的自然之花,它未必很精致,它或许有瑕疵,但它是真正自由自在、生机无限的花。
对照这四个阶段,再看通俗文学,有些固有的观念可能就理解了。
粗一看文风直白、毫无修饰的文字,有可能真的只是粗鄙,但同样有可能是文字的高层境界:大巧不工。那些作家,不是不会使用精美的修辞,而是懂得取舍。金庸描述最高境界的剑道:无招胜有招。借用这个理念,或许文字最高境界的修饰,就是:没有修饰。
咱们还不能不服,莫言、钱钟书、贾平凹、巴金、路遥等人,后期作品全都是文风直白、大巧不工的。你能说他们不懂修饰么?他们是不屑于使用低端的修饰!
所以说,咱们不能用“看起来精致”来判定作品价值如何,同样不能用花了多少多少年来作为作品价值的参照系,更不能从作品中随意截取一小段来质疑对方的艺术水准。毕竟,再高级精密的计算机,如果拆散,也只是一堆没有作用的零件。
最后说一点:
想实实在在提高写作水平,还是要看名著,最好是中国名著。
看国外的名著,与其说提高写作水平,更可能比较适合“装B”。
国外名著中蕴含深刻的思想,那些作家文学创作手法炉火纯青,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但思想只是借鉴,只是看看,也复制不了,所以我不去谈思想,我只谈文学创作手法,你看名著不就是学习那种文学创作手法吗?你以为你看到的《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的手法?你以为你看到的《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手法?我不敢说不是,至少是变了形。除非你看的是俄文、法文原版,否则,你看到的只是翻译家本人的“笔法”。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文学手法向来就天差地别,西方手法在东方世界是否适用都是一个探讨的话题,更何况还不是原汁原味的,只是一个仿制品。
所以,我个人认为,想学写作,看国外名著,不如看中国名著,毕竟文化同根同源,汉字的规律一脉相承。看中国古代名著,不如看中国近现代名著。道理也是一样,任何文学都是根植于时代的,有着抹不去的时代印记,社会元素相近,才有最好的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12-25 09: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基本认同。
不过后面的,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12-25 09: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外国的作品,其实语言翻译过来手法基本是没什么变化了,文笔倒是变成了翻译家的文笔,然后多义词会失真和幽默性会下降。但是手法,主要是艺术理念和视角问题,比如福楼拜的自由间接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2-12-25 09: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纯属一些读书体会,如果是为了提升写作水平,个人更倾向于先读好国内的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发表于 2022-12-25 09: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网文是按照你说的方向去走的,当然完全说得通,但真实市场不是。也许可以说需要时间的洗刷,留下的就是好的,这话没错,到目前也有很多经典作品。但是我们看到的泥沙俱下并被资本家炮制的现象,它是伴随我们半生甚至一生的,而人的执念在当下,往往就在我们一生能看到的范围内,看不到难免有些绝望情绪。如果整体社会风气不是那样的,是推崇文学的,鄙视玩弄人性卑劣鄙薄的一面的,或者说这种人再多也是没有话语权的,那么创作初心、创作目的的大局面就会不一样,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也就是价值观的问题。回到根本,矛盾在哪里呢,我觉得在价值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格,纵观历史,时代气象还是有优劣的,人类在前进,但不是所有的一切都是进步,也可能退步。我说的不是绝对退步,它有螺旋向上的一面,有革新变化的一面,但眼下丢了一些核心的东西。很多人说有信心,我赞成,但不表示就看到不好的地方,就不敢去指出来,就怕被群嘲。一句话就是我辈努力吧,在汲取养分的时候摒弃那些“低俗”的成分,尽管可能做不到尽善尽美,努力吧,无限接近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第一问答网

GMT+8, 2025-4-17 23:14 , Processed in 0.15174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