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问答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3|回复: 0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为什么这么冷门?

[复制链接]

3

主题

4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2-12-28 13: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妮埃尔诺被宣布获诺奖之前,其作品并没有进入大众视野,尤其是中文读者的书单。
截至2022年10月初诺奖公布之前,逼格一向高出天际的豆瓣上,关于《悠悠岁月》的书评也只有可怜的两篇。
有人试图以“安妮埃尔诺在西方早享有盛誉,在诺奖赔率榜上也高居榜首”的说辞来证明她的作品并非冷门,我倒是想问:有多少人是在“诺贝尔文学奖”和“安妮埃尔诺”成为关联词之前,就已熟知她的作品?在2022年10月之前,有多少人是完全凭借着阅读兴趣的自然扩展,而将安妮埃尔诺的作品纳入书单并真心认可其文学价值的?
不仅是最近几年的诺奖作品,整体而言,中国普通读者对现代西方文学都很陌生。
这是不争的事实。
没多少中国读者真的对普鲁斯特、卡夫卡、乔伊斯有入骨的亲切感。
除了文化差异和语言鸿沟,大约是因为,东西方的文学旨趣大相径庭。
中国读者喜闻乐见的,多是茅奖作品,这些作品往往不需要技法上的翻新,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王安忆的《长恨歌》,读起来并无难度。在《平凡的世界》成书之前,世界文坛上,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等距离其开端早已过去半个世纪多,即使在东方,川端康成的新感觉派实践也已获得西方认可。用“笨拙”的现实主义写就的《平凡的世界》,却至今高居中国大学生借阅量榜首。
被中国读者喜欢的本土作品,自觉或不自觉地都是以“史诗”为最高境界的,它们并不聚焦于单一主题,而是充分展示一段成长史或变迁史,让读者去体味世事的繁杂与人性的多样。
这大概受中国重史传统的影响。
现代西方文学不为中国读者喜爱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其“区隔”作用极其明显,即多是写给知识分子等特定阶层看的。很难想象普通读者会沉浸在普鲁斯特的意识流世界中,或仔细品评卡尔维诺的文字,除非你对那个文学传统有深刻的领悟。
安妮埃尔诺虽然涉足了阶级议题,似乎应该对普通读者友好一些,但事实正相反,她仍然隶属于现代西方文学这个庞大的传统,随处可见她对莫迪亚诺等的借鉴和对普鲁斯特等的引用。
总之,如果近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你欣赏不来,也不必惭愧,因为大把的专业人士未必就熟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第一问答网

GMT+8, 2025-4-19 13:50 , Processed in 0.19006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